上兩篇分別介紹了關於拍攝星流跡所用到到的工具和拍攝方法,在這一篇裡面我將會跟大家講解一下關於後製的方法。
整理圖檔
拍攝完畢之後,首要的事情一定是將圖檔備份至記憶卡以外的一個硬碟裡面,以防記憶卡出現問題或遺失。之後就可以將按圖檔的類別分開放置在不同的文件夾裡面。由於我是分別拍攝了ARW(Sony 相機的RAW)及JPEG,我分別將它們放進了兩個文件夾。但是,就好像我在上一遍談及圖檔時講到,JPEG對於一般應用已經足夠。我只是有點吹毛求疵而已。
星流跡軟件
上一遍裡面,我們講解了在比較多飛機和雲的夜空,比較適合使用單張拍攝。因為後製的時候比較靈活。而我們用來疊合這些圖片的軟件是一個免費的軟件,StarStax。其中一個好處就是 Windows, Mac 和Linux 都能夠兼容。在星空攝影的軟件裡面,大部分的軟件都是使用 Windows 的,所以對於一直都是使用Mac 的我來講,StarStax 可以說是非常便利。
後製過程
選取合適的照片
首先,將你可以使用到的圖片都加到 StarStax裡面。正如我之前所講,如果你的照片裡面有飛機或雲(或人)經過的話,會大大減低成品的可觀性。所以,選取適當的圖檔是相當重要的。盡量避開以上的事物吧。
選擇混合模式
加入照片後,就可以選擇混合模式(Blending Mode)。我主要使用的都是 Lighten(淺化模式)及 Gap Filling(接縫模式)。
淺化模式
淺化模式會比較你的圖片然後選擇每一張圖片裡面最為光亮的位置裡面的像素,並用它們來製造星流跡。如果你的相機在拍攝每張照片的時間之間有空檔時間,可能會導致你的星流跡有空隙。在這個情況之下,就應該使用到接縫模式了。
接縫模式
接縫模式其實是一個優化了的淺化模式。它致力把星流跡的空隙除去(或是接縫)。用家可以在 Threshold 裡面選擇像素接縫時的門檻,以限制及防止軟件處理那些像素時包含了不必要的地方。
彗星模式
除了上面兩種混合模式之外,StarStax 還可以選擇 Comet Mode(彗星模式)。混合出來的星會有彗星擦過的感覺。但在這個模式裡面,太長或太短的星流跡都會有損觀感。所以只好多測試幾次,看看哪一個出來的效果比較合適自己的口味。
開始疊合
之後便可以按左上角第四個按鈕(Start Processing)或在 Mac OS X 按 「⌘ + P」將資料開始疊合。當然,資料(照片)越多,電腦處理圖片的時間便越長。
儲存
最後,將疊合好的圖片按左上角第三個按鈕(或 「⌘ + S」)儲存,星流跡製作便完成了。
後記
大家不難發現成品的地境出現了點問題,由於軟件是使用淺化模式,只要它比較得到像素的亮度較淺的話,它就會選擇較為淺色的像素。所以地境又紅又光亮。其實那是因為我經常把頭轉到哪一個方向然後將頭燈的光線都射到地境上面了。如果想改善這個情況,就必須找一張比較正常的地境相片再把地境轉換一下。最好是ISO比較低的,因為噪音會比較低。但是我拍攝這一張照片時突然有警車巡邏,我怕他們會碰到我的相機所以馬上把它拿走了,因而沒有拍攝到一張低ISO的地境。
至於怎麼在Photoshop上換上另外一個地境,我就不在此談論了。有空的話,會再寫另一篇教學。
Facebook 留言